三和街
街中小学蕴春风,学者英雄故里红。
来日有闲寻旧地,感今比昔沐青松。
【相关材料】三和街原位于济南南关,是一条长约五百余米的南北街。它北接正觉寺街,南到南圩子墙根,东与朝山街、西与南券门巷街相平行,街道东又和窑窝街、南凤凰街,西和全胜街、精忠街、南朝阳街相通。
三和街的形成年代并不十分久远,据1990在三和街上出土的宋代刘文贵墓志铭记载,当年刘氏坟墓的埋葬地为郡之南历城县奉高乡灵台村。由此推断,三和街远在宋代尚为济南城南之郊野。至于它形成的确切年代因无可靠的文献记载,暂为阙如。笔者由地方志乘检索得知,民国初年成书的《续修历城县志·地域考二·里社》中已明确标明,三和街已属于“南关南保一”所属的四十条街巷之一。
据居住在这条街上的老济南们说,“三和街”是以数字而取名的一条街巷,“三和”的意思一般是指天和、地和、人和。
三和街给人影响最为深刻的,是三和街小学。
三和街小学在三和街南首路东,东邻窑窝街(后改为双福街),西邻隔街正对南关朝阳街,南邻南圩子墙,北邻精忠街。
三和街小学是济南市建校最早、最有名的小学之一。它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(公元1903年),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。
三和街小学最初称为“私立新育小学”,民国十七年(1928年)在陈调元任省政府主席、何思远任教育厅长时期,改为“省立第三实验小学”;不久,该校划归济南市属,遂又更名为“市立第三实验小学”。抗战胜利后,又改为“三和街小学”,一直到上个世纪的七、八十年代。前些年,它又改称现名——山东省实验小学。
在私立新育小学时期,这所学校有两位著名人物值得记述:一位是王尽美;另一位是季羡林。
1923年,中共党“一大”代表王尽美回到山东任中共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。为了掩护身份,在那年的秋天任教于新育小学(实为育才小学)。当时的新育小学实际就是党在山东的领导机关。他白天讲课,晚上进行党的活动。与王尽美一起在新育小学任教职的还有刘子久、刘巍、王翔千等人,他们当时都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。有的文章言称王尽美创办了育才小学并任该校校长,从目前笔者掌握的材料和多方考察,认为这些都是不确实的,当时的校长为秦凤仪。王尽美在新育小学任教时,该校早已存在。
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70多年前曾就学于新育小学。他后来在文章中追述了当时入学的情景:
我于一九一七年阴历年时分从老家山东清平(现划归临清市)到了济南,投靠叔父,大概就在这一年,念了几个月的私塾,地点在曹家巷。第二年,就上了一师附小,地点在南城门内升官街西头。“一师附小”的全名应该是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。